《狗十三》青春于疼痛中安放,成长在失去中见证
2018-12-13 12:18:3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说起导演曹保平,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近两年的《烈日灼心》和《追凶者也》,而《狗十三》的拍摄于2013年就已经完成,并获得过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肯定,兜兜转转五年终于登上内地银幕。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。该片现在看起来也没有过时之感,因为里面所反映的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,现实中这样的现象依旧比比皆是。

这是一部青春片,却一点也不“小清新”,贵在真实自然,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叙事下,人物们口操浓郁的关中方言,镜头里闪现略显破旧的城市街道,典型的中国家庭问题在画面中爆发,所有这些营造出鲜活气息。故事借助一条狗的命运起点,来展现一个十三岁少女与诸多家人之间的或大或小、或明或暗的冲突,深刻呈现出中国家庭的一个横切面,以及成长中的孤独与疼痛。

影片叙事手法细腻流畅,于矛盾设置把握得当,毫无造作和刻意煽情。围绕着女主李玩同两条名叫“爱因斯坦”狗狗的前后关系,剧情在急缓有秩中展开描述。她得狗、失狗、再得狗、再失狗,直到与狗重逢的整个过程,建立着故事的起承转合,也构成故事的发展主线。而伴随她这一段生活经历,一个少女告别了青春,且在“要听话”的中国式教育里,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“成人礼”。

片子先用一组交叉镜头,带有岁月颗粒感的画面,显露着家庭的代际困局。十三岁的李玩因父母离异,寄住在年迈爷爷奶奶家中。再婚的老爸考虑怎样告知女儿,她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。父女俩因课业发生争执,显露着他们情感沟通不畅,也成为他们后来矛盾爆发那预留伏笔的插曲。老爸本意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,可小狗的丢失竟点燃了李玩与家人斗争的导火索。

李玩性格倔强,但感情细腻。她自言自语的细节,交代着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、陪伴和爱。偏偏她与家人的情感通道却在沟通失语中被堵塞。当酷爱物理的她给小狗起名为“爱因斯坦”时,显示着她有了情感的寄托。因此,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,李玩发疯一般的在小区附近的大街小巷穿梭,撕心裂肺地喊着狗的名字,希望找回能与她相依相偎的玩伴。镜头客观冷静地跟着她奔跑在夜色之中,敲开一户户人家的房门,但得到的回复却都是冷淡。成人世界的残酷开始向她无情的展开来。而她不顾一切地大耍脾气,以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的方式填补内心的空虚。

为了安抚李玩的情绪,继母买来另一只相同品种的小狗替代爱因斯坦,并告诉她这只就是走丢的爱因斯坦。李玩对这善意的谎言并不领情,却被家人斥责为不懂事,以至于遭到老爸的教训。那段她在浴室里痛哭洗浴的一幕,较好地显示着成长里的孤独与无力,那水声掩盖着哭声,也掩盖她内心的仓惶和脆弱。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,李玩越来越沉默。她好不容易接受了第二个爱因斯坦,可这条狗也依然得到自己的善终。从此,李玩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,孩子终于长大了。在得到与失去之中,安分守己取代青春叛逆。

影片中父女之间的复杂关系,看起来既扎心又暖心。千万不要误会老爸对李玩的一片爱女情深。他渴望满足她的愿望,他希望给她家庭的温暖,但那个老掉牙的经典问题横亘在父女之间:他慷慨地给予的都不是她想要的拥有。于是,有过失败婚姻的严肃父亲,经历成长阵痛的天真少女,彼此都无法卸下心防来坦诚地交流,导致他的无能为力和她的悲伤绝望就这样交织在一起,直到那个两人相拥哭泣的夜晚,才真正打开心结。而姜育恒所唱的《再回首》播放,预示着李玩已悄然完成了少女走向成人的蜕变。她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的,但个中苦楚,却叫人分明能够感同身受。

发生在李玩这个人物身上的故事,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,对观众而言,也就有了更细密的共鸣。而且,影片给人带来一个反省的追问,那些以爱之名的教育,到底真的是对孩子好吗?其实,这答案就在影片的结局之中。这部讲述残酷成长的故事,这部我们应得的真正的青春片,看完之后留下的是一声长长的慨然嗟叹,提醒我们,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